陶鹰鼎竟然被当做鸡食盆?
农民挖到国宝,竟做了鸡食盆!
1957年的一天,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农民殷思义在村东犁地,猛然一震,犁铧碰上硬物,他以为是地里的石头,就准备将石头挖出来,谁知挖开犁松的虚土,却是一件鸟一样形状的陶器,这就是后来于世的陶鹰鼎。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挖到一件国宝,随手带回家,做了鸡食盆。
陶鹰鼎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时期文物,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
这件陶鹰鼎(又称陶鸮鼎),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塑艺术品,整体造型为一只蹲踞的鹰,体态丰肥,两翼微微撑起,两足敦实有力,宽扁的鹰尾下垂落地,与粗大的双腿做成陶鼎的三个支足,构成“三足鼎立”。鼎的腹部塑为鹰强壮的躯干,器口开在鹰的背部,器身上部前段加塑鹰头,其尖喙和双目极形象。圆凸的眼睛正视前方,炯炯有神,增添了威猛之势。
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以鸟类造型的陶器,目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其设计巧妙,比例相宜,造型优美,形态逼真,制作,注重造型与实用的结合,至今仍是国内少见的珍品,是五千年前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同时,以陶鹰鼎为首的动物造型陶塑开启了商代鸟兽形青铜器造型之先河。
陶鹰鼎的主要优点并不在于通常所谓的“写实”和“逼真”,而在于经过作者艺术加工后获得的夸张和变形,既保持并强化了它们各自所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的统一,从而成为原始时代雕刻艺术的珍品,为其后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鸟兽形器奠定了很高的起点。
1957年的一天,太平庄农民殷思义在村东犁地,猛然一震,犁铧碰上硬物,他以为是地里的石头,就准备将石头挖出来,谁知挖开犁松的虚土,却是一件鸟一样形状的陶器,这就是后来于世的陶鹰鼎。
不过,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挖到的是一件国宝,于是他随手带回家,做了鸡食盆。1958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师生组成的考古队在华州区发现了的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
考古队在泉护村遗址进行发掘的同时,还在附近作调查工作。太平庄是泉护村的西邻,两个村庄村连村,地连畔,殷思义见到考古队热火朝天的工作,就主动向来村里调查宣传的考古队员讲了自己曾挖出一件陶器,并将陶鹰鼎送交给考古队,这才使这件珍贵文物见于世人,终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物资有限并没有对农民殷思义进行任何奖励,后来应该也没有追奖。
背后的故事:1993年5月12日,中国次申办奥运会,当时的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亲自挑选了一件文物赴瑞士展出,这就是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的仰韶文化陶鹰鼎。
在与北京奥组委、国家文物局签署9件出借文物的协议时,萨马兰奇对何振梁说:“这些文物都是无价之宝,保险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应保险的是安全。"这是陶鹰鼎后一次出国展出,2002年,它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1958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师生组成的考古队在华县发现了的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考古队在泉护村遗址进行发掘的同时,还在附近作调查工作。太平庄是泉护村的西邻,两个村庄村连村,地连畔,殷思义见到考古队热火朝天的工作,就主动向来村里调查宣传的考古队员讲了自己曾挖出一件陶器,并将陶鹰鼎送交给考古队,这才使这件珍贵文物见于世人。后来,这件文物被认定为国家文物,终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6000年历史,见证仰韶文化!
陶鹰鼎出土于6000年个成年妇女的陵墓。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鹰形陶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
这只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是不是感觉这只鹰萌萌哒。
陶鹰鼎的主要优点并不在于通常所谓的“写实”和“逼真”,而在于经过作者艺术加工后获得的夸张和变形,既保持并强化了它们各自所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的统一,从而成为原始时代雕刻艺术的珍品,为其后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鸟兽型器奠定了很高的起点。
新石器鸟类造型陶器,一件!
陶鹰鼎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结合的,是远古时期的雕塑艺术珍品。
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以鸟类造型的陶器,当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其设计巧妙,比例相宜,造型优美制作,注重造型与实用的结合,至今仍是国内少见的珍品。同时,以陶鹰鼎为首的动物造型陶塑开启了商代鸟兽形青铜器造型之先河。
查看全部介绍